前几日,一条视频悄然登上热搜榜前列,主角不是别人,正是“水花消失术”代言人——全红婵。
画面中的她不再是那个“三跳满分”的天才少女,而是披着汗水、在训练房奋力做卷腹,却明显力不从心的少女模样。
可这次,不是比赛成败、冠军易主,而是一次赤裸裸的身体对抗战,一场天赋与成长之间的正面交锋。
4年前的奥运“东京”站,14岁的全红婵靠一套近乎完美的动作,直接刷新奥运历史。
裁判打分毫不手软,满分满分还是满分,水花小得让观众一时没反应过来,以为转播出了Bug。
展开剩余91%她的采访更是风格清奇,刚下台,一脸认真地说:“想吃点好的,辣条。”
网友哭笑不得,感动和笑点同时被点燃,开始集体围观这个“吃货冠军”。
全红婵的标签从“天才少女”迅速变成“采访鬼才”,一句话一个热搜,网友调侃她“跳水拿金是副业,搞笑才是主线任务”。
可别小看这个表情包制造机的硬实力,陈艺文作为她的室友兼“过来人”,早在赛前就给她撑腰:“只要她管住嘴,肯定能赢。”
跳水不是靠长相吃饭,水面小数点后几位的波动都能决定胜负。
技术再好,体重一超标,入水炸出的浪也会炸掉成绩。
这也正是全红婵最危险、但也最厉害的地方——控制体重这件事,简直是跳水运动员的“隐形高压线”。
陈艺文说得直接,全红婵平时的管理非常严格,尤其在饮食方面,连“吃不吃一口”都能上升到“战略讨论”。
毕竟,比赛时哪怕身体多一点点沉重,动作的腾空、旋转、入水,都会出现偏差。
跳水不是看谁跳得多花哨,而是看谁的水花炸得少。
而全红婵在这方面,真是靠自律硬生生“咬”过了青春期初期的关卡。
彼时,大家看着这个站在奥运舞台上的小女孩,满眼期待,也隐隐替她捏把汗。
14岁的年纪,背负的不只是金牌,还有那种被推上高峰的光环,以及来自外界一层又一层的放大镜。
在东京一战成名之后,全红婵迅速成了广告商争抢的香饽饽,各种代言找上门来。
但国家队对她的保护机制很严,避免她过早暴露在商业洪流中。
这也让她保留了“比赛完去动物园放松”的孩子气,和“在游乐园打卡拍照”的清新日常。
跳水界出了个全红婵,不只是出了个金牌选手,更像出了个打破传统模板的“清流偶像”。
如果说郭晶晶是跳水皇后,陈若琳是“奥运五金王”,那全红婵就是在00后里跳出来的一匹“黑马”。
可天才少年的光环,从来都只眷顾一时不眷顾一世。
前几日,当陈艾森晒出一段与全红婵共同训练的视频时,曾经的“吃货小天使”已经悄然变身“身材壮士”。
腿比陈艾森还粗,卷腹做到一半直接瘫坐,镜头里的汗水和呼吸声,都写着四个字:吃力不讨好。
谁都没想到,那位干脆利落、水花如无的跳水冠军,会在18岁这一年,和自己的身体杠上了。
这并不是懈怠,也不是放纵,而是每一个女运动员成长到某个年龄段后都会遇到的“不可抗力”——发育期。
增加的十几厘米身高,近10公斤体重不是数字游戏,而是对跳水这种精密度极高项目的系统冲击。
骨架拉长、重心变化,肌肉线条变松,她过去最擅长的207C动作,现在却屡屡出错。
跳水是门与重力赛跑的艺术,讲究的不是动作花哨,而是入水时那一刻的“干净”。
哪怕多一斤体重,水花都会跟着炸。
当年她能做到水面平如镜,是因为身材小、力量集中,现在却变成了“不好控的高级机器”。
在跑步机上她还是那个坚持的红婵,汗水照流、步伐照跑,但体能却时常拖了后腿。
一个卷腹要鼓足气,两组下来仿佛打了一场仗。
而旁边的陈艾森,动作标准、状态稳定,画面对比感拉满,网友一句“她变了”,其实说出了许多人的隐忧。
这不是训练状态不好,而是青春期突然登门拜访,逼着这个从不服输的小女孩停下脚步,重新认清自己。
对观众来说,失望也许只是一时情绪,但对全红婵来说,这是天赋和现实展开的正面对抗。
跳水圈有句“行话”:女运动员最怕的,不是摔水,而是发胖。
别说爆发力、旋转角度、水花控制,这些在专业层面严苛到毫厘。
就连体重计上哪怕多出0.5公斤,都可能意味着临时加训,或是被取消参赛资格。
全红婵的体能变化,成了肉眼可见的焦点,有些评论甚至直接断言:“她状态回不来了。”
这番话听着冷冰冰,可放在竞技体育的残酷逻辑中,却不无道理。
别以为这种变化只是全红婵独有,哪怕是“跳水皇后”郭晶晶,当年也因为控制体重苦不堪言。
控制体重比训练还苦,训练场上的每一次测量、饮食里的每一克热量,都是考验。
如今,“跳水双姝”的另一位陈芋汐,也没逃过这道坎。
她坦言自己曾经一天称十次体重,每顿饭都掂量热量,一旦超标就自罚延长训练。
她把秤带到比赛现场,周末时间不是用来休息,而是拼命减重。
全红婵从小吃苦耐劳,这一点没人质疑。
但真正难熬的是,“努力不一定立刻见效”这件事,谁来告诉她怎么熬过去?
曾几何时,全红婵因为直播时豪爽的干饭操作圈粉无数,观众惊呼她太真实:爱吃、爱笑、爱玩,赛后说最想吃辣条。
但自从身体发育影响竞技状态,有人拿她和陈芋汐作比较,甚至还断言:“这就是天赋消耗完了。”
可只有真正了解跳水的人才知道,自律的极限,其实就是把整个生活变成一种训练。
从娃娃到冠军,从村口到世界舞台,全红婵不是靠吃辣条混上的。
她曾经每天只做三件事:训练、训练、还是训练。
在东京奥运备战时,她一度把跳水当成游戏,累了咬咬牙,坚持了下来。
只是如今,“再坚持一下”这件事,变得没那么简单了。
全红婵的救援信号,并非无人接收,陈若琳这位在三届奥运会拿下5金的传奇人物,如今亲自带教全红婵。
陈若琳不是只靠自律和天赋闯出来的,她经历过三次发育变形,靠着极致的意志控制体重、克服伤病,堪称跳水圈的“高压碾压机”。
她对全红婵的评价,是“技术稳定、水花干净、心理素质强”,并坦言这孩子虽然倔,但只要点对了方法,就能重新站上领奖台。
从“追星”到“拜师”,全红婵和陈若琳的组合,堪称“天才 经验”的最强配置。
只不过,老师可以指路,能不能走出去,还得靠她自己迈步。
不是每一个冠军都能永远在巅峰,可只要她还在跳水池边训练、在校园里读书、在体重表上对抗数字,她就没有真正离开。
她或许不再是那个“跳一下满分”的神童,却更接近一个完整的人。
参考资料
陈芋汐领衔出战,全红婵确认缺席新加坡世锦赛.鲁中晨报.2025-07-04 [引用日期2025-07-04]
全红婵赛后发文遭差评,本人一句话回怼!.环球时报.2025-04-14
载入史册!17岁全红婵成为中国奥运最年轻“三金王”.潇湘晨报.2024-08-06 [引用日期2024-08-06]
全红婵今天15岁啦!最美好的年华,她走在聚光灯下.中新网 [引用日期2024-07-17]
发布于:山西省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行榜,股票杠杆的平台,线上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