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底,中国——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新址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正式开诊,在这座由西安中医脑病医院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单位共建的占地1500平方米的医学中心,中哈两国儿科专家开展了为期3天的大型义诊活动,标志着中哈两国传统医学国际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。
从西安到哈萨克斯坦,再到乌兹别克斯坦、匈牙利……作为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,近年来,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加速“走出去,迎进来”,通过中医药诊疗、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等,为“健康丝绸之路”建设贡献着中医智慧和力量。
从挂牌到扩容:中医正逐渐走进外国民众心坎上
“2022年12月,中哈传统医学中心就在阿斯塔纳挂牌接诊了。当时中心仅有300多平方米,随着哈萨克斯坦民众对中医药越来越熟悉,当地民众感受到中医的疗效后纷至沓来,原址已经不能满足大家就医需求,我们便搬迁到了新址。新址距离市中心更近,交通更便利,功能更完善,可以更好地为大家服务。”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国际部主任王辉说。
中哈传统医学中心开诊以来,已累计接诊患者2.6万余人次,不少当地民众都对“有用”的中医药赞不绝口。
2023年9月,听说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医生贺维正要来中心义诊,当地居民别力克(Bulik)早早就来排队。
展开剩余82%“很神奇!医生压一压我的耳朵,就能知道我经常胃疼。”别力克边说还边为医生竖起大拇指。别力克是名货车司机,贺医生提醒他,人也应该像汽车一样定期给身体做“保养”。“我从贺医生口中知道了中医讲究治未病,这个理论我还是第一次听说,很新颖,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人的智慧。”
体验完耳穴压豆,别力克又感受了针灸、推拿。经过一整套治疗,他觉得中医“比吃止痛药物还管用!”
令当地群众阿瑟克(Aserke)印象最深的是神奇的针灸。
50多岁的阿瑟克是名建筑工人,“我浑身都是病,腰疼、手疼,还有高血压,现在当了爷爷,却无法弯腰抱抱我的孙子。”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康复医院院长孙银娣了解到阿瑟克的困扰后,先为他进行查体,诊断他为气滞血瘀,并患有腰椎间盘突出、腱鞘炎等疾病,随后给他开出了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案,并给体重近200斤的阿瑟克做健康管理指导。
阿瑟克在哈籍中医治疗师兼翻译马文轩(Ismail)的帮助下,第一次尝试了中医针刺。列缺穴、合谷穴、阳溪穴……马文轩熟稔地将细细的银针扎进阿瑟克的右手,在经过20分钟醒针后轻快地拔出,阿瑟克迫不及待地转动着大拇指说:“原来僵硬疼痛的感觉一下没有了,中国医术真了不起!”
自挂牌以来,中哈传统医学中心一直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医药文化。在中心中医药文化、文创产品展区,中哈双语翻译的宣传板上展示着传统中医技术、陕西中医药资源、中医学术流派等内容,展品桌上摆放着陕西医疗机构及药企研发生产的中药香囊、中药代茶饮、五行茶等产品。导诊台桌面成了中药代茶饮的品鉴区,其中“润咽茶”“降脂茶”最受民众青睐。“能保健的草药茶”,在口口相传中具象化了。
盖安尼亚(Gainia)患有严重的偏头疼,中医医生贾忠林为她治疗一个疗程后,她已经停用了依赖6年的止疼药。由于切身感受到了中医药的治疗效果,她还带着妈妈、爸爸、姑姑来到中心体验中医理疗。“我跟所有亲朋好友都推荐了中国医生,中医药对于哈萨克斯坦民众来说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医术,还是中国文化极具温度与亲和力的体现!”
人才培养+科研合作:为中哈传统医学发展注入新活力
授人以鱼,更要授人以渔。诊疗同时,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的专家们在哈萨克斯坦、乌兹别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开展了九期“岐黄丝路”中医药诊疗技术培训,已累计培训外国学员近500人次,让中医药文化在异国他乡开枝散叶。
今年4月,又一批外国医生慕名来到西安,在为期一周的培训中,大家集中学习针对小儿脑性瘫痪、孤独症谱系障碍、脑出血、脑梗塞和失眠障碍等亚健康病症的中医药诊治,以及针刺、刮痧、拔罐、推拿等中医特色诊疗技术。
“取穴以手、足阳明经为主,增强患者气血。”在西安中医脑病医院针灸科,中医医师王俊鹏借助实际病例,向学员们一边讲解针刺取穴原理,一边进行示范操作,从针刺的顺序、方法到电针的使用,十分详尽。
刺入太冲穴、刺入太溪穴……跟随着王俊鹏的操作,学员们全神贯注,时而用笔进行记录,时而举起手机拍摄,时而提出问题,进行交流。来自俄罗斯联邦医学部儿科卫生中心的学员巴维尔(Pavel)说:“我是一名西医医生,但我认为对于疾病的诊治,要从人体整体的健康系统出发,辩证地考虑病症所在,我觉得中医理论与我的治疗思路不谋而合。这些天,跟着中国医师学习,对针灸、推拿等中医技术有了更深入系统的了解,我相信将这些理论与技术带回去,运用在我的工作中,对于小儿脑瘫、孤独症孩子的诊治来说,会有很大帮助。”
在中国医师指导下,学员萨雅(左二)进行颊针实操学习(受访单位供图)
在脸颊部选取穴位刺入小小的银针,即可帮助人体调节气血运行,在该院儿童医院脑病十二科(孤独症科),学员萨雅(Saya)在刘银侠的指导下,进行着颊针的实操学习。
作为中国—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的一名中医针推医生,萨雅已是第二次来中国参加国际培训班了。“颊针,对于我来说又学到了一项新的中医技术。”萨雅高兴地说,“在哈萨克斯坦,许多病人一开始会惧怕针刺,总会问我疼不疼,但接受针刺治疗后,他们都会跟我反馈说,感觉很舒服、很神奇。如今,在哈萨克斯坦,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会来到传统医学中心接受中医特色治疗,成为中医的喜爱者。”
让学员弗拉季斯拉娃(Vladislava)感受颇深的是,“在对中医药知识的学习中,我获得了新的视野。面对世界医学的不断发展,中国医生开放的态度让我十分感激,我会不断将中医智慧与新理论、新方法相结合,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。”
从童心相交到友谊长存:中外医生开启“双向奔赴”
此次培训的结业仪式上,一幅画,连起了中哈童心。
“左边是中国小患者描绘的西安兵马俑、大雁塔、钟楼,右边是哈萨克斯坦小患者描绘的阿斯塔纳的标志性建筑,这句哈语的意思是‘丝绸之路’。”结业典礼上,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专家协会培训项目负责人古丽(Guli)向大家展示着她从哈萨克斯坦带来的一份“回礼”。
原来,2024年12月,哈萨克斯坦国立儿童医院院长阿扎尔·黑尼亚特(Azar)一行来到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参访交流,一同种下“中哈友谊树”,完成了哈萨克斯坦医疗代表团与中国医生的“双向奔赴”。
当阿扎尔·黑尼亚特一行走进医院特殊教育科时,特殊儿童们正在创作一幅画。右半边留白部分,正是孩子们的小创意,他们希望这幅画能随着哈方代表团飞往阿斯塔纳,由那里的孩子共同完成。
如今,古丽将这幅由中哈两国孩子们共同完成的画作带了回来,也为“岐黄丝路”中医药诊疗技术培训的开展赋予了世代友好、童心相交的“心之桥”生动内涵。
在中医科学研究方面,中哈合作也在不断加深,王辉表示,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已与陕西中医药大学、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联合申报了“一带一路”中医脑病学联合实验室项目。项目将不断开展中医脑病学学术交流,加深互学互鉴,用中医技术在哈萨克斯坦开展临床科研观察,希望借此进一步增进两国学术、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,搭建起更深厚的桥梁,共同推动中医药的传播与发展,为世界民众的健康造福。
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拓玲
发布于:北京市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行榜,股票杠杆的平台,线上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